国务院的最新政策,将使未来的中国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如果能将国内的部分产能转移出去,不仅可以化解过剩产能,还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从限制到化解事实上,产能过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除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在治理落后产能方面,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近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分业施策,称要通过5年努力,实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的目标。周民良告诉记者,目前外需和内需都比较有限,我国的产能过剩很难像以前那样,通过再一次的产能扩张来解决。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想真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从以往的制止、限制转变为化解,并与调结构、转方式结合起来。
《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加强与周边国家及新型市场国家投资合作,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产能过剩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导致GDP总量居高不下而居民收入增速缓慢的重要因素。大而不强在左铁镛看来,材料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国防安全和高技术发展的共性基础,也是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而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也将面临突破。实际上,矿产资源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从原生矿产、原材料、加工制品、流通消费最终到城市矿产的过程,虽然物质形态发生变化,但资源并没有消失。左铁镛说,汽车工业同样如此,国外用0.5毫米厚度的材料制造的汽车外壳,我们却得用1.5毫米厚度的材料才能达到同样的硬度。其中,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
应重点定位发达国家在材料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我国材料科技突破方向的有利借鉴。在左铁镛看来,持续的外部需求为材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我国新材料技术也更需要取得群体性突破,这将会对所有工业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十一五期间,全国粗钢总产量为26.1亿吨,是十五的2.2倍。纵然全球宏观经济低迷,新材料产业仍然是一片绕不过的蓝海。从2000年开始,我国材料产业就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锂电池年增长率约40%,光伏跻身世界前十强,钕铁硼产量占全球50%。而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化或集成化,来优化材料性能或探索高性能新材料体系的研究,也将层出不穷。
利好政策也触发了新材料研发的加速引擎。左铁镛分析称:从发达国家新材料的总体发展战略走向来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相关材料将日益受到重视。另外,材料深层次的微结构表征、修饰、超精细组装加工和测定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制,也将成为推动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动力。或可逆向科研然而问题是,一方面,材料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无法替代的贡献。
左铁镛认为,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是解决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我国45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已十分严峻。

除此之外,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间化合物、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钛合金、镁合金等新型结构材料的发展前景也极为乐观。左铁镛表示,多年来,我国多种大宗矿产资源产量都位居世界之冠,而各类基础材料产量也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他表示,我国材料产业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或渗透于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之中,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借鉴各国经验教训,提高材料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环境负担的道路。左铁镛认为,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是解决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左铁镛表示,预计未来10年,生物材料与制品国际市场将保持12%的年增长水平,其中亚洲市场年增长率高达27%。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镛在北京2013新材料博士后学术论坛上指出,未来我国新材料研发要朝着高性能、智能化、集成化、低维化、低成本和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更加重视构筑循环型可持续的材料产业。从2000年开始,我国材料产业就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锂电池年增长率约40%,光伏跻身世界前十强,钕铁硼产量占全球50%。左铁镛表示,我国生物、航天、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对新材料表现出迫切的需求。
另一方面,材料的制备、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又是以资源、能源的破坏性消耗为代价。其中,纳米材料及结构的研发成为材料科学研究战略的首位,并以此来推动纳米材料与生命、信息及能源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然而,虽然我国是全世界公认的材料大国,但却并非材料强国。在左铁镛看来,传统材料科研中,通常都是从原生矿产到材料产品的研发,而现在,材料领域更应该重视从废弃资源到再生产品的逆向科研。
另外,材料深层次的微结构表征、修饰、超精细组装加工和测定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制,也将成为推动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动力。大而不强在左铁镛看来,材料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国防安全和高技术发展的共性基础,也是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国内的大飞机就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因为使用国内提供的壳体、支架等关键材料部件,经常会出问题。全国水泥产量75.5吨,比十五增长约76.1%。十一五期间,全国粗钢总产量为26.1亿吨,是十五的2.2倍。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1.26亿吨,约为十五的2倍。
或可逆向科研然而问题是,一方面,材料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无法替代的贡献。实际上,矿产资源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从原生矿产、原材料、加工制品、流通消费最终到城市矿产的过程,虽然物质形态发生变化,但资源并没有消失。
同样,一些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材料制备、加工、表征的仪器装备,仍然是通过高价从国外进口,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应重点定位发达国家在材料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我国材料科技突破方向的有利借鉴。
左铁镛说,汽车工业同样如此,国外用0.5毫米厚度的材料制造的汽车外壳,我们却得用1.5毫米厚度的材料才能达到同样的硬度。其中,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
而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化或集成化,来优化材料性能或探索高性能新材料体系的研究,也将层出不穷。纵然全球宏观经济低迷,新材料产业仍然是一片绕不过的蓝海。工信部在去年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重点新材料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占比要达到5%以上。在材料领域一直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美国,通过发布《未来工业材料计划》、《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将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定位在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及极端环境材料上。
左铁镛表示,到202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而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也将面临突破。
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这三大支柱,我们在产能、产量和消费量都处于世界第一。到2010年,我国已经拥有1000家企业、500家科研院所,共40万人从事着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
在左铁镛看来,持续的外部需求为材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我国新材料技术也更需要取得群体性突破,这将会对所有工业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 |